昨天日(7月30日)晚间,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和记电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Asia Cube Global Communications Limited(买方)订立买卖协议,公司以144.97亿港元现金将其在HGC(该公司持有固网电讯业务)中的全部权益出售给上述买方。
144.97亿港元,这个规模有多大呢?目前,和记电讯的市值才135.4亿港元,李嘉诚此举卖掉了比总市值还高的资产,毫无疑问,这是一笔金额巨大的交易!
7月27日,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地产和长江基建集团发布联合公告,拟以41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57亿元)收购德国能源管理综合服务供应商ista Luxemburg GmbH(简称依斯塔)及其附属公司。
早在今年1月,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就以约424.5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澳洲能源公司DUET集团。
如此算来,李嘉诚光今年光收购这两家海外能源公司,就耗费了超过800亿港元的巨资!
从上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在2016年之前的交易中,李嘉诚卖掉的项目规模均没有超过100亿港元,规模不算很大。而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这两笔最近的交易,规模都超过了100亿港元。
从上图中,也明显可以看出,在2014年之前,除了91亿美元收购英国电网之外,李嘉诚的海外投资规模还不算大。但2014年10月之后,李嘉诚每一笔海外收购的金额都超过了100亿港元,海外投资的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最近几天,李嘉诚连续搞出“国内减仓、海外加仓”的动作,这让锐眼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部分国内地产商减持大陆房产的行为。
以知名地产商潘石屹为例,从2014年开始,潘石屹旗下的SOHO中国每年至少卖掉一个上海项目。
SOHO静安广场、SOHO海伦广场、凌空SOHO、上海外滩金融中心、SOHO世纪广场……这些项目已经被潘石屹悉数抛售套现。
就在不久前的6月26日,SOHO中国又披露,将以35.73亿元人民币整出售上海虹口SOHO。
在短短4年时间之内,潘石屹通过销售京、沪两地的物业项目,已经累计套现了超过340亿元!
此外,前段时间大陆首富王健林以637亿的价格甩卖万达旗下13个文旅项目和77个酒店的事情,也再一次说明了地产大佬们在撤离内地的房地产市场。
仅仅在半年多之前,老王还放出豪言,要让自己的文旅项目超过迪斯尼,现在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却开始卖资产了。
潘石屹、王健林,这些大户们越来越多的把钱回笼,单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一大原因就是要减轻负债。
“中国内地房地产过去持续上涨,往往以高于市值的价格也无法投得土地。现在价格的确涨得太高,一般老百姓买不到,投资地产的公司也有危险。过去两三年我们买入的项目较少。香港地价已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趋势……若地产业务继续艰难地经营,高价投地而亏本,就是对不起股东。
我做生意的原则,一方面是对于债务和贷款问题要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我在地产经营上步步为营。如果地产价格太高,到老百姓买不起的时候经营就有风险了,我不会冒险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众所周知,万达前段时间出售资产的一大原因是就是减轻负债。据统计,万达这几年在海外投资的规模高达人民币2500亿,截至2016年底,万达的负债率高达70%。所以银行这边“稍有动作”,万达就得迫于资金压力卖掉自己的部分业务。
而相比之下,李嘉诚在海外投资的总额虽然远远超过万达,但其负债却是很低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年末,1万多亿总资产的长和集团,债务净额才1400多亿。
为何王健林的负债这么高,李嘉诚的负债这么低呢?原因还是在于两人做生意的思路不同。
如果要问李嘉诚做生意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那么“低吸高抛”绝对是他的不二标签。
早在1967年香港经济陷入萧条时,李嘉诚果断选择了抄底房地产行业,由此大获成功;而在2015年,李嘉诚趁着欧债危机之后的欧洲资产价格偏低时,再次抄底了一把。
相比之下,王健林就买在了高点。举个例子,当年万达收购美国院线亿美元,这比之前的市场预估值溢价了73%。
回顾李嘉诚的海外投资,我们不难看出,他将大把的资金投向了港口码头、燃气水电这些持续产生现金流的行业。有了充足现金流之后,负债自然就不会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自然就强。
此外,在投资了传统的高现金流行业之后,李嘉诚还用较小的资金投资了一些最有可能产生超高回报的前沿高科技行业。
李嘉诚投资的高科技公司有Facebook、Skype、Siri、AlphaGo的开发者——DeepMind等。就在前两天,FACEBOOK的总市值突破了5000亿美元,据测算,李超人收获的回报很可能已经超过了40倍!
而王健林的海外投资中,AMC影院、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这些文化娱乐和体育项目相比李嘉诚的传统高现金流行业以及高科技行业,既缺乏稳定性回报,又缺乏想象力。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李嘉诚被称为“超人”绝非浪得虚名,其投资眼光、投资水平、经营功力令人折服,他比一般的商人高出了不止一个水平。
“姜还是老的辣”,已经年近耋耄之年的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值得后辈们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他是华人的传奇,贯穿整个香港经济发展史;他是维持首富地位最长的香港人。在香港,他被称为“超人”,也被认为是除了香港政府以外雇佣最多香港人的老板。说起李嘉诚的名字,相信中国很少人会不知道。
单说数字或许缺乏画面感,根据彭博社亿万富翁榜,截至2017年7月24日,李嘉诚共有329亿美元的资产,位列世界第20位。其资产相当于2066万盎司的黄金、6亿8千万桶原油、香港2016年GDP的10.2%、58万倍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
钱多到一定程度,如何让财富保值甚至增值就成为了一门高深的学问。市面上的书籍大多只关注李老板的故事和八卦,却很少关注其资产的分布和配置。回顾李嘉诚的生财之道,从中有许多值得投资者借鉴的地方。
李嘉诚现在担任多个集团董事局主席,经营范围包括房地产、能源业、网络业、电讯业以及传媒业。
不少香港人戏称一辈子都在为李嘉诚打工,因为住的房子是李嘉诚盖的,用的电话网络也是李嘉诚提供的,就连去超市买东西也与李嘉诚有关。
李嘉诚在2012年曾向媒体披露会将自己持有的逾四成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权益,以及三成半的赫斯基能源权益,分配给大儿子李泽钜(市值约2041亿港元);而次子李泽楷,李嘉诚称会全力帮助李泽楷收购心仪的公司,金额会是李泽楷当时身家的倍数计。
事实上,在已经将大部分财富分配给两个儿子以及做公益后,现在以李嘉诚名义持有的资产主要是分布在长和系公司里。
从披露易可查,自有记录以来,李嘉诚担任大股东的香港公司已经达到67家(统计包括退市公司及改名公司),其中有些公司李嘉诚目前已脱手。这一长长的公司列表,显示的仅仅是李嘉诚个人名义参与的公司记录,还不包括李氏家族其他成员的公司以及关联公司。这些公司遍布各个行业,可见李老爷子多么重视资产配置。
潮汕人做生意,除了要考虑风险收益,难免也需考虑人情。例如当年庆丰金集团主席陈发柱涉嫌诈骗被捕,李嘉诚因与其父交好,在其危机期间曾屡次出手帮助庆丰金。
以李嘉诚入股上表的这些公司价格来计算(未披露入股价格的以披露日期当日股价来计算),投资各个行业的权重如下:
注:仅以披露易数据可查的李嘉诚第一次入股公司的价值计算,不考虑通胀与入股后的增减持。此图并非解释李嘉诚现时资产分布,而是自有记录以来,李嘉诚所有初次投资港股的行业投入分布。
李嘉诚参与过的资产几乎遍布各个行业。令人意外的是,如果不考虑信托中的地产部分,以开发房地产出名的李嘉诚,竟然地产股投资比例不到总投资的1%。
李嘉诚不建议投资者炒楼的理念在2017年长江和记实业业绩会上已经阐述过了,他表示自己过去十年都认为不应该炒楼,但自用的话不管便宜还是贵都应该买——“现在买贵点,算上通货膨胀,过几年你会发现也没有买错”。
跨行业布局好处在于实现全周期的资产配置。在中国或美国乃至全世界任何一个地域,行业都是周期性发展的。最初的牛车完全被汽车取代,煤炭和原油也有曾经新潮的时候,今天火爆的手游和科技股或许十年后也会被淘汰,只有配置到多个产业,才能够在不同的周期实现资产增值。
有钱人有有钱人的玩法,如果是普通投资者,巴菲特多年来除了自家基金之外,唯一推荐的投资品种就是各种指数的ETF,通过配置各种资产类别和板块(如科技板块ETF或新兴市场ETF的组合),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
除此之外,通过配置资产到基金也是一个选择,“有鱼智投”中一大亮点就是帮助投资者精选合适的基金,即使单独买股票型基金,最低只需要120美元就可以把资产配置到超过10个行业内。
“决定一件事时,事先都会小心谨慎研究清楚,当决定后,就勇往直前去做” ——李嘉诚
李嘉诚在2015年针对外界关于他从内地撤资的流言,通过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和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发表声明。李嘉诚称,他并没有撤资,只是根据经济形势,重新配置了国内外的资产;在减少对内地房地产投资的同时,加快了在内地零售业的布局;并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在全球52个国家投资多项业务。
根据媒体报道,李嘉诚对内地资产的抛售始于2013年下半年,随着2016年上海世纪汇广场项目的抛售完成,
“李嘉诚在内地持有的投资性物业面积只剩下了15 万平方米,仅相当于21 个足球场大小。” ——引用自第一财经,2016-12-23
“李嘉诚在内地持有的投资性物业面积只剩下了15 万平方米,仅相当于21 个足球场大小。” ——引用自第一财经,2016-12-23
然而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李嘉诚都是有选择的抛售内地物业,此举并不是看淡内地市场,而是对资产的正确配置。被选中的物业不是收益率下降(例如广州西城都荟广场,本身已经延迟五年开业,招商半年后,不少铺面仍然空置),就是已经带来丰厚回报并且目前市价理想的资产(例如东方汇金中心,售价是买入地价的八倍多,此交易将带来净利润18.4亿港元)。
事实上,这样的操作是一个生意人正常的理念实践——及时止盈止损与资本利益最大化。
来源:长江基建公告及年报、腾讯财经,云锋金融整理(2017年7月26日)
即使发生了英国脱欧与欧洲难民危机等重大事件,李嘉诚近年依然持续重点投资欧洲的策略。
对于海外资产的收购,李嘉诚长子李泽钜曾在长江基建的年报中阐述其战略意图:李泽钜认为集团目前的主要目标是寻求能提供强劲,经常性及稳定现金流的投资良机。因而在投资地选择上,长江基建偏好那些具有契约精神、法律清晰透明、财务制度健全且欢迎海外投资的成熟市场。
而在行业选择上,有四个标准:(1)有监管框架及长期合约为依据,以确保未来回报的稳定性及可靠性;(2)能提供即时现金流和利润贡献;(3)属于集团具备经验及熟悉的范畴;(4)能与长江基建或长江集团其他成员子公司产生协同效应。
分散地域投资也是李老板的聪明之处,纵观近30年的发展史,日本、台湾、香港、印度乃至英国和欧洲,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域的经济是能够长期高速增长的。正如李嘉诚看好欧洲,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欧洲的部分企业已经“跌出”价值。英国脱欧黑天鹅过后股市并没有反而越涨越高,这就是分散投资的好处。
“我平时对经济、政治、民生、市场供求、技术演变等一切与自己经营行业有关、或没有直接关系但具影响的最新、最准确数据及讯息全部都具备所有详细数据,加上公司内拥有内行的专家,当机会来临时我便能迅速作出决定。” ——李嘉诚
1965年,香港爆发银行信用危机,房地产业又严重供过于求,香港房价暴跌。两年后更是发生了反英暴动,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窘境。这时李嘉诚却逆势抄底。果然在几年后香港楼市再次繁荣。李嘉诚在高位抛出,获得了不菲的利润,此举也帮助了他在香港房地产业奠定基础。
自1986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11美元的历史冰点,原油市场更是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全球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却在这时入手石油业,以32亿港元的价格,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52%股份。当时该公司日亏500万港元,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为“和记黄埔”最大的盈利和中流砥柱,日赚1500万港元。他本人更是称这次交易是“一生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就香港回归问题谈判前景未明,香港资本市场悲观氛围浓郁。英资“置地”集团着急出售“港灯”,李嘉诚此时入手34%的港灯股权。几个月后,股价回升,李嘉诚成功套现二十多亿港元,同时也以此为契机将业务拓展至公用事业。
十年前,许多业内人士对李嘉诚的欧洲3G电讯业的估值极低,甚至有分析师嘲笑他的“Three G”为“Free G”。但是2015年的和黄将意大利的移动业务合并,交易价值竟高达218亿欧元。
李嘉诚采取“人弃我取”的投资策略并非只是肤浅的想要哪个便宜买哪个,而是在审时度势后看好资产的发展前景,在最合适的时机入手,在众人非议中耐心等待,才能领先众人几百亿个小目标。
试想,在上述的任何一个案例中,若是李嘉诚沉不住气,提早脱手,那些帮助他成为亿万富翁的垫脚石很有可能就成了分文不值的烫手山芋。
2016年英国宣布脱欧后,被称“买了大半个英国”的李嘉诚成了最“受伤”的华人。其旗下上市公司股价接连受挫。4家公司的市值在两个交易日累计蒸发714亿港元。
截至2015底,长和银行及其他债务总额为2,876亿港元,其中英镑占25%、欧元占25%、美元占比最多达36%,港元及其他货币同为7%。长和财务报表以港元计算入账,英镑贬值,英国业务所带来的盈利贡献兑换成港元,变相减少,但只要有相当大负债以英镑计价,长和实际要缴付的债务及利息将大幅减少,汇兑损失,随时变成汇兑收益。
而在今年,世界政局不明朗。土耳其修宪公投、法国大选、韩国大选、美俄关系变化等都对世界资产布局存在潜在的影响,对汇率的影响也极大。李嘉诚在今年还配置了一部分资产在黄金上,相信一定程度也是出于对冲部分货币贬值风险的角度。
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抄底是“攻”,对冲是“守”。“李超人”不仅能攻,也时时注意守。“攻守结合”才是真正的致富之道。
今年是港股的旺年,以李嘉诚个人名义持有的香港公司股票在2017年上半年大都表现优秀,仅长实一家公司的回报率就有31.21%,以长实2016年年报披露的李嘉诚持股13185.03万股计算,上半年长实给李嘉诚带来的股票净收入最少就有19.5亿港币。正回报率最少的长江基建上半年股票净收入也有74亿港币(据2016年报,李嘉诚持有该公司71.93%的股本)。
注:年初价格为201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年中价格为2017年6月30日收盘价
至于赫斯基能源公司,虽然上半年股票表现不佳,但是公司业绩却可观。2017中报显示,赫尔基上半年三个月EBIT同比上涨62.7%,六个月EBIT同比上涨113.6%。
“我年轻过,历尽困难试炼,我深刻知道成长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长机遇巨浪中,愚人见石,智者见泉。”
“我年轻过,历尽困难试炼,我深刻知道成长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长机遇巨浪中,愚人见石,智者见泉。”
“超人”李嘉诚超于常人的地方不是钱多,而是钱生钱的智慧。合理的资产配置,正确的投资策略,适当的风险控制才是真正的“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