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体育大中型设施为基础,坚持存量资源功能拓展延伸和增量资源业态融合,突出体育服务的主要功能,融健康、旅游、文化、休闲、商贸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业态融合互动、功能复合多元、运行高效集约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和城市功能区。
有了政策的支持,政府、地产商和传统体育培训中心共同发力。近期,江苏省在全国开始率先推出体育服务综合体,并公布了首批14家体育综合体名单。
南京全民健身中心有限公司是南京体育产业集团旗下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多次接待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视察和国内嘉宾的访问,是南京市体育产业的标杆企业。公司目前拥有分、子企业六家,管理场馆资产近十亿元,在职员工超过百人。在党的“十九大”方针和省市政策的指引下,公司制定了品牌连锁、智慧体育的体育战略。到“十三五”末,公司将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全省领先、全市首位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体育综合型运营服务企业。
围绕综合体的主要功能,2020年将建成40个左右体育服务综合体,省辖市和苏南有条件的县(市)建成数量占比达50%以上,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形态:
依托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开展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主要指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开辟一个较大空间(一般至少在1万平米以上)独立运作开展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
依托单体全民健身中心为主体开展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主要指在全民健身中心中除开展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外,还兼顾娱乐、餐饮等其他消费产品提供和商业配套服务。
依托体育场馆开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主要指目前的大型体育场馆,在承担原有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竞赛表演功能外,还拓展了与之相应的文化、休闲、商业、会展等其他配套功能。
依托社会力量建设或社会闲置资源改建的大型体育场馆,以及开展大型、综合性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高配置体育营地、体育旅游基地等。主要指将社会闲置场地、运动项目营地等丰富的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成具备运动、游乐、购物、住宿等综合功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营地型的综合体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公园)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46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主要任务,而后在2016年7月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场馆服务业归为重点行业,提出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这个概念更是迅速升温。加之《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发布,体育综合体在“全民健身”和“场馆运营”两个课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四年间,在国家及地方的各种政策红利下,体育综合体越玩越大,大多数场馆实现了业态转型,并且衍生发展成集聚体育、娱乐、商业等多重特点于一体的消费综合体。
在中央提出号召之后,各地也分分分提出要打造体育综合体,充分显示体育综合体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政府通过发展体育综合体,切实成为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提质量、上水平、增效益,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体育综合体是以体育场馆为平台,融合文化、娱乐、餐饮、消费等功能于一体,并带动相关业态发展,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绿色生活、快乐生活的重要载体。
推动体育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体育综合体是主要的着力点。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领导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关于体育综合体的重要讲线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率调研组到湖北省调研体育产业工作。赵勇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推动全民健身,培养体育人才,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2018年1月13日,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大会在福建厦门召开,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把体育产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作为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以体育产业规划为引领,以运动项目产业为核心,以体育综合体为抓手,以市场为主体,以“体育+”和“+体育”为路径,以产业园区、基地和大数据为平台,以创新为动力,以体育产业政策为保障,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2020年达到3万亿元、2022年达到4万亿元的目标。
体育综合体的快速升温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一系列体育综合体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体育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4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拓展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
2015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在第二章“运营内容与方式”第五条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商贸、康体休闲、文化演艺等多元业态,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产业集群。
2016年6月,国务院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体育产业规模,使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场馆服务业归入重点行业,提出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2016年7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针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投资领域过窄等问题推出新政,取消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行政许可事项;拓宽了投资范围;引入了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和46号文的指示,“大基建+PPP模式”时代即将来临,同时也将推动体育场馆消费综合体化的发展。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 (77号文件)中提出加强健身休闲设施建设。完善健身休闲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健身休闲设施与住宅、文化、商业、娱乐等综合开发,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
除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外,各省市也陆续发布了相关政策、发放一定资金补助,从而对体育综合体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以更好地推动各省市体育产业的改革与发展。
2017年1月,为认线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江苏省体育局结合本省实际,发布了《江苏省体育局关于加快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明确加快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的总体要求。同年12月,江苏省体育局在《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评估及认证标准》中提出:体育服务综合体是指以体育大中型设施为基础,融合体育运动、健康、文化、休闲、商贸、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空间或体育产业聚集区。 标准将体育综合体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体育中心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全民健身中心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和商业中心内嵌型体育服务综合体。
2017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陕西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陕政办发〔2016〕90号),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推进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健康发展。结合本省实际,陕西省体育局和陕西省旅游发展发展委员会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重要任务之一:按照市场需要,在全省规划建设一批体、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体育村、体育镇、体育廊道、体育综合体。
2017年12月,福建省泉州市体育局多措并举扶持体育服务企业发展。包括主动对接服务、发挥先进引领、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品牌建设四个方面。其中,在扶持力度方面,利用省级体育产业专项资金对泉州市23家体育服务企业进行补助,补助金额达435万元,扶持泉州市体育服务企业健康发展。品牌建设方面,晋江成昌体育综合体等14个项目被列为省体育健身休闲重点项目。
体育综合体是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体育消费综合体也将成为场馆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近年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在鼓励体育场馆积极推动运营模式的革新,改善以往体育场馆运营效果不佳、服务能力差、利用率低、持续发展力不足等问题。在国家和地方大力扶持的背景下,体育综合体的建设和发展能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体育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